

东南亚地区国家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企业对东南亚国家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最大的风险即国家风险日益凸显。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产地、优惠的出口税率……中企投资东南亚是否只是“看上去很美”?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东南亚国家凭借开放的投资环境、宽松的投资政策以及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吸引外资的力度逐渐加大,已成为投资热土。
“中企一定要把握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机会”。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刘英奎日前在投资东南亚的国家风险及应对策略的“一带一路”系列讲座上表示,“过去,我们特别重视出口贸易,如今,贸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降低,而对外投资保持迅速增长,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更有利于平衡企业‘走出去’时产生的风险。”
国家风险造投资困局
“亚洲、非洲是投资失败高发地区,民族融合程度低、政治体制不稳固是其突出特点。因此,对东南亚投资一定要谨慎考虑各方面要素。”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国家风险部资深分析师李昕表示,我国企业投资东南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国家间的猜忌与不信任、政治目标各异以及其它大国竞争等因素加剧了营商环境的不稳定性。
导致对外投资失败的因素多种多样,而其中国家层面的风险是最重要因素。
“往往国家与企业地位不对等,导致风险因素超出企业掌控范围。因此,企业一定要在投资前研究好国家动向,以及当地的社会环境、法律、经济状况,将风险对投资的影响降到最低。”李昕说。
“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达成合作的关键切入点,而东南亚在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风险频发,也将导致中国企业的投资风险大大升高。”李昕表示,企业在投资此类重点领域时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利用各种途径降低投资风险。
挑战虽大仍前景可期
虽然东南亚国家存在着文化差异大、宗教种类多、政府效率低等制约特点,但这片市场蕴藏的无限商机,对中企来说仍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在刘英奎看来,东南亚国家从地理位置上来讲,离我国很近,且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纷纷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抛出橄榄枝。据悉,去年,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而对外投资的80%也是投向东南亚地区。
此外,东南亚国家还存在资源物产丰富、人口数量巨大、劳动力价格低廉等突出优点。“经济一体化是东南亚国家的重要诉求。”李昕强调,中国企业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本质上是互惠互利的共赢模式。
企业要找准定位 提前布局
“不同规模的企业,要做不同的投资定位。”刘英奎建议大企业将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上,“东南亚很多国家人口数量大,但高铁、电力等基础设施非常短缺。大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开拓相关市场。”
“中等规模企业可以依靠政府强大后盾,利用政策优惠条件,共建产业园区平台集群发展。小企业则可以加入到园区平台中去,利用园区已有的配套设施,更好地发展产业。”刘英奎强调,未来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创新。只有找准定位,才能智慧地、可持续地“走出去”。
“很多‘走出去’的企业随意性强,没有提前做好规划和布局,等到海外市场做大之后才开始着手,显得格外被动。”刘英奎表示,企业应加强提前研究、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借助政府、机构的力量获得帮助,与国外企业建立联系,把握国内外政策动向,抢抓机遇“走出去”。同时,研究当地的经贸制度与法律,加强风险防控,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