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介绍2017年上半年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有记者问道,有媒体报道,今年我国的外贸数据名义增长率比较高,但是贸易条件下滑,包括出口的竞争力也有所削弱,对此应该怎么看?黄颂平回答,我国的出口竞争力没有出现明显削弱的迹象。对于我国出口竞争力减弱的疑虑,此前就曾经发生过。前几年,我国出口增长率在连年高增长之后出现减速,并在2015年和2016年经历了负增长。那时人们就开始担忧中国出口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但实际上,那两年出口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全球贸易低迷,而且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当然,我国出口增速由超高的水平降下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全球经济再平衡,以及我国外贸结构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而调整,例如,初级产品的出口减少了。虽然国际国内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但我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特别是制造业的竞争力——仍然是非常强的。这体现在,虽然我国出口经历过负增长,但在全球货物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下降,而在制造业出口中的占比反而有所上升。根据WTO的报告,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中国所占的比重在2013年是17.5%,2014年和2015年分别为18.0%和18.6%(2016年的数据目前尚未发布)。正因为我国在全球贸易中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所以,随着今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退潮,全球贸易回暖,我国出口就恢复了增长,而且速度还比较快。商务部日前披露,今年上半年中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和金额仍然处于高位,但与去年相比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中国产品共遭受3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总计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8起和32亿美元。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消退,全球对中国产品的“刚需”就恢复了增长,这推动上半年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算)同比增长15.0%。虽然出口恢复了两位数增长,但对我国出口竞争优势减弱的担忧并没有完全消退,目前又有了新的内容。主要是出口的表现不如进口,一方面,贸易条件变差了,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涨得比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快,我国在外贸中的盈利能力减弱了;另一方面,进口增长率持续高于出口增长,今年上半年,每个月都是如此,累计增速(按人民币计算)分别是15.0%和25.7%,差距近10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贸易顺差是同比下降的,上半年贸易顺差为1.2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7.7%。由此又引出一个问题,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为负。这也被认为是外贸优势减弱的重要表现。前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2.5%,去年为-6.8%。今年上半年,出口数量增长率(8.9%)低于进口数量增长率(11.6%),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那今年净出口的贡献率仍然会是负数。贸易顺差下降还导致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余额减少。“货物”项目下的净流入在连续多年增长之后,2016年出现了减少,今年可能还会是这样的情况。同时,“服务”项目下的净流出越来越大。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我国经常账户的净流入规模会减少。如果资本账户下的净流出仍然维持较快的扩张速度,那国际收支压力就会比较大。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逐渐扩大,也被认为是我国贸易竞争力减弱的表现。总结这些疑虑,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认识对贸易竞争力的理解是狭隘的。这实际上是认为,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就是能够赚取外汇、拉动经济增长。应该说,对外贸的这种理解停留在对外开放的早期阶段,还没有进入对外开放的“新常态”。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已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而过时了。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很小,净出口的贡献率(不管是正还是负)只是个位数,只能影响GDP增长率零点几个百分点。在国际收支方面,我国早已过了赚外汇的阶段,现在需要的是审慎地扩大对外投资。贸易竞争力应该表现为发挥比较优势、助力国内经济发展。实际上,某些时期进口增长快,也可能是我国优势的发挥,因为这是引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可以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需要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