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中企呼唤多元模式的崛起

根据中国科技部今年发布的《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将中国“独角兽”企业定义为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估值已超过 10 亿美元的企业。

近日,美国著名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 发布了“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该榜单及分析文章指出,美国在全球“独角兽”公司版图中的主导地位动摇,所占比例从2013年的 75%下降到 2016 年的 43%,而中国“独角兽”公司数量于 2015 年迅速超越欧洲,并正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在上榜的 214 家企业中,中国占据了 59 家。中美两国的“独角兽”占比超过了 80%,占据绝对优势,排在第三位的印度占比只有约4%。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崛起,令国人为之振奋。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 “独角兽”企业可谓未来资本市场的生力军,中国在此领域的崛起也是中国经济在世界崛起的侧面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认为,“独角兽”企业崛起首先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也是中国市场扩大、消费能力升级等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产生了规模效应;另外,与近些年中国金融市场营造的宽松环境使得金融行业创新力度增强,非金融行业开始逐渐金融化。

在 CB 的榜单中,滴滴出行以500 亿美元的估值夺得榜眼之位;小米以 460 亿美元的估值荣登探花。陆金所作为一家金融资产交易公司被估值 185 亿美元,位居第八。新美大,估值为 180 亿美元,排在第九位。此外,今日头条、摩拜、ofo、蔚来汽车等公司今年新晋入围。

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互联网科技企业。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此领域,正在或已经完成了“弯道超车”呢?白明和卞永祖都表示,在互联网科技创新领域,可以认为中国正在 进 行“ 弯 道 超 车 ”。 在“ 互 联网+”经济模式的带动下,借助庞大的人口优势,企业获得了高速增长。可谓互联网搭台,“独角兽”企业唱戏。

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担忧,如果不是“互联网+人口优势”的模式,中国是否还能诞生数量如此之多的“独角兽”企业呢?未来5—10年,当互联网红利开发殆尽成为一片红海时,“独角兽”企业数量还能否保持较高增长吗?又该如何让中国涌现出更多的不仅仅依赖人口优势,而是在工业、科技领域靠技术立足的独角兽企业呢?

卞永祖说,“目前很多‘独角兽’企业确实依赖‘业务模式’取胜。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继续加大政策扶持,让政策方案更加科学化和接地气;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转变发展模式,摆脱单一的模仿,加大自主研发投入。”

白明表示,目前国内科技创新确实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现象,中国应抓紧当前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在互联网衍生红利衰减殆尽之前,规划好未来新兴产业战略发展方向,补足当前发展短板,为整个工业体系支撑出新高度。由此,未来“独角兽”企业数量的增长,一定前景可期。

白明认为,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智能制造、远程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都是中国未来的潜在优势产业,在这些领域,国家可以尝试增加投入并开放准入标准。

卞永祖特别提醒,中国市场的金融化趋势与鼓励创新政策的结合,也存在着发展隐患。中国创新及金融化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缺乏相关经验,金融监管的科学性、专业人员素质、企业透明度等都有待提高。

“一方面要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增加中小企业存活的可能性,让企业渡过资本市场对接技术创新的寒冬期;另一方面,要严格打击企业伪造数据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让资本市场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进而孕育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卞永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