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过程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日前,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对外介绍了1至9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前三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的5159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780.3亿美元。虽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形势总体向好,但“走出去”过程中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缺乏跨国界法律思维、轻视法律环境调研、不科学的海外投资组织方式……据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程军介绍,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常上演“过山车”:很多海外项目进行到签署框架协议时,才让律师或者法务人员介入。甚至有些企业在出现严重问题时“病急乱投医”,寻求非专业人士帮助,令商机消失殆尽,代价巨大。

“企业需要重视海外投资风险,如果漠视或消极应对,会遭受不可预料的经济损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世界经济系副主任余振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企进行海外投资前一定要深入了解投资项目所在领域的风险。“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产为例,其中约80%的项目运营不及预期。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中国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控不到位是关键因素。例如,中信泰富位于澳大利亚的Sino Iron磁铁矿项目总投资超100亿美元,超出最初预算3倍,产出较原计划延迟4年,成为中国企业过去10年在海外资源领域投资‘超预期’的典型案例。”余振表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矿产资源投资起步较晚,对跨国投资与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并不熟悉。而西方国家在相关领域已开始了半个多世纪,因此,很多国家把中国企业看成“救世主”。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将支付最高的价格来弥补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形成的价格缺口,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我国很多企业因缺乏经验而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窘境。

余振告诉记者,很多投资成本较低、投资风险较小的海外矿产资源项目已经被国外大型资源型公司先期控制,再加上国际能源和矿业价格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多轮价格暴涨,中国企业只能被迫以较高价格购买部分资产和股权,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中企进入该领域的额外成本和风险。

此外,余振还强调,小企业应格外注重相关海外风险。虽然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应对风险灵活。但他们风险管控意识薄弱,存在防范风险体系不健全、应对风险手段缺乏等劣势。“刚走出国门的小企业,规避海外风险应主要采用常规手段。例如,尽量选择美元等国际主要计价货币为交易货币,选择信用证一类有保障的方式进行结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