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加工产业是海南省的特色支柱性产业之一。截至2016年底,海南省有椰子加工及产业链相关企业400余家,占中国同类产业总数的70%,形成了椰子育苗、种植、加工、科研、运输、贸易等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了椰树集团、海南春光食品、海南品香园食品等一批知名企业,其产品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工、医药、化工、治金等领域。
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盛产椰子的地方,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但从世界范围上看,海南岛椰子产量只占全球总产量的0.04%,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原料不足已成为限制相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阻碍。数据显示,2016年,海南岛从印尼、菲律宾分别进口去皮毛椰子18万吨和8600多吨。但近些年来,随着印尼等椰子主产国收紧原料出口,我国椰子加工企业“走出去”已迫在眉睫。
印尼虽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但由于椰子种植分布不均衡、椰子产量逐年减少等问题,导致印尼当地的椰子加工产业面临原料不足的窘境。如印尼Hindragiri Hilir县拥有40多万公顷的种植园,但因当地农户自主经营等原因导致所有权分散,且很多面积超过10万公顷的椰子园已经开始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当地椰企多次向印尼政府提出抗议,政府不得不进一步收紧椰子原料出口政策,使得外企直接进口椰子的难度加大,不得不缩小收购规模。印尼本国企业虽可以继续以较低价格收购原材料,但椰农收入的下降导致椰子种植量减少,很多椰农开始改种棕榈树。
不仅如此,受限于技术落后,印尼当地椰子的整体利用率不足。许多椰企在提取完椰汁、椰油和椰浆后,把仍具价值的椰壳与椰子纤维等直接丢弃,不仅降低了效益也破坏了环境。
印尼政府寄希望于引进外国投资与先进技术,用以复兴和发展当地椰子产业,但针对外国投资者的产业优惠政策和投资保障措施迟迟未出。比如,Hindargiri Hilir县政府提出,希望由国外高科技企业投入资金和技术解决海水侵蚀椰园的问题,并承诺共享种植园收益,但考虑到椰园所有权极为分散,当地政府如何兑现承诺仍存疑问。中国企业不愿承担风险投入大量资金,大多仍在政策边缘寻求贸易合作,贸易产品也已由去毛椰子原材料逐步转向半成品。
随着各椰子主产国原料出口政策的逐年收紧,椰子相关产业从贸易转投资已是不可逆转的商业趋势,这也有利于该产业的长远发展和互利共赢。
我国中小椰企应尽快转变贸易模式,从直接进口去毛椰子转为进口椰子加工半成品。建议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强考察、调研,努力寻求信誉良好的当地合作伙伴进行投资合作,把我国先进的技术、资金优势与印尼丰富的原料充分结合,完成企业转型出海,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投资合作过程中,要尊重当地习俗、履行社会责任,先站稳脚跟、后谋求发展。